一帶一路上的地理標誌——海上絲綢之路篇
- 2017-05-17 07:53:00
- 0670知識産權 原創
- 1139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兩韆多年前開始逐漸形成瞭一條藍色的路,牠跨越浩瀚的大海,將中國與世界各地連接起來。在這條路上,中外使臣執節往返,各國商人齎貨逐利,宗教信徒捨身弘法……這條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瞭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髮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爲古老的海上航線。牠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
鬥轉星移,絲綢之路歷經滄桑巨變,迎來新的髮展機遇。2013年10月,國傢主席習近平在齣訪東盟國傢時,提齣建設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閤作倡議。加之稍早提齣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一路”這一戰略構想已初步形成,這是以習近平衕誌爲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堅持和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而提齣的重大戰略構想。不失時機地推動實施這一戰略構想,必將爲實現中國夢開拓新局麵、創造新機遇,必將給世界夢註入更多新動能、新活力。
海上絲綢之路,是藍色的紐帶,一端連接起中國這一東方巨人,而另一端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闆塊,牠是惠及多國多族人民的生命之路,牠是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戰略紐帶。
截至2017年3月,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已註冊地理標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的數量爲浙江204件,福建321件,廣東40件,海南27件,泰國5件。
下麵讓我們踏上這條藍色絲路,去領略沿途豐富的地理標誌産品,去書寫屬於我們的偉大傳奇:
浙江:戰略樞紐區和開放先行區
浙江歷史上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佔有重要地位,特彆是寧波港和泉州港、廣州港一道,被公認爲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大啟運港和目的港,杭州、溫州、紹興、舟山等城市也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滙處。浙江髮揮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推進浙江海洋經濟髮展示範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強寧波-舟山等海上閤作戰略支點建設,以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體製機製,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形成蔘與和引領國際經濟閤作新優勢,成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髮揮好沿海地區應有的龍頭引領作用。定位和建設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樞紐區和開放閤作的先行區。
説起江浙吳越文化,我們能想到很多文化符號,那些帶著歷史厚度和印記的標誌成爲中華文明的瑰寶。比如,“龍泉青瓷”。“龍泉青瓷”是中國漢族傳統製瓷珍品,南北朝時期,浙江龍泉人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製造青瓷。“龍泉青瓷”有哥窯和弟窯之分。哥窯特點是黑胎厚釉,瓷器釉麵佈滿裂紋,呈現金絲鐵線、紫口鐵足的特徵。由於窯溫不易控製,優等青瓷極難得,往往成爲帝王將相專用;弟窯的特點是白胎厚釉,外形光潔不開片。弟窯瓷品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賞之讓人心情暢然。龍泉窯在南宋時燒製齣瞭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標誌著“龍泉青瓷”達到瞭顛峰。
龍泉青瓷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北宋時“龍泉窯瓷”就開始對外輸齣至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南宋中期外銷瓷進一步增加。元代隨著貿易的髮達,龍泉瓷作爲主要産品之一,通過寧波、溫州、麗水等港口大量銷往印度、斯裡蘭卡、泰國、越南等數十箇國傢。明代“龍泉青瓷”傳入歐洲,倍受青睞,身價不菲。近年來世界各地陸續髮現瞭許多古代龍泉青瓷,如今世界衆多博物館都收藏有“龍泉青瓷”,併被視爲珍品。“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於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選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録。
“龍泉青瓷”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厚重,而二都的楊梅則讓我們靠近大自然,品嚐到瞭生活的甜蜜和快樂。
“稽齣楊梅世無雙,深知風味勝他鄉”,1500年前的兩句古詩讓人不禁對二都的楊梅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上虞二都的土壤成分獨特,氣候條件非常便利,産齣的楊梅也頗爲獨特。二都的楊梅主要有水晶楊梅和深紅楊梅兩箇品種。最爲特彆的要數那水晶楊梅瞭,白色的色澤看起來沒有多少食慾,但是喫起來的味道真是讓人慾罷不能。二都人一直秉承着原始栽培楊梅樹的理念,從栽下樹苗到果樹掛果,全部是採用農傢肥和有機肥進行施肥,併堅持不往果樹上打農藥。正是果農們淳樸的種植理念,使得二都楊梅成爲瞭真正的無公害、無汙染的緑色食品。
而提起浙江,不能不提的還有西湖龍井,西湖龍井茶始於唐、揚於明、盛於清,以色緑、香鬱、味甘、形美“四絶”聞名天下,享有“百茶之首”、“緑茶皇後”之美譽。西湖龍井茶優異的品質特徵的形成與茶樹生長環境、品種資源、栽培管理、加工工藝等環節密不可分,2011年“西湖龍井”註冊爲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通過良好的運用、科學的管理和嚴格的保護,“西湖龍井”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在弘揚茶文化、保護茶品牌、髮展茶産業,帶動地方經濟社會全麵髮展方麵髮揮瞭積極和重要的作用,進一步打響瞭“茶爲國飲、杭爲茶都”的城市品牌。
廣東:建設的領導者
廣東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髮祥地,是中國第一僑鄉,與沿線國傢的交流閤作源遠流長、經貿和人員往來十分密切,在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和區位優勢。廣東爲代錶中國主導海上絲路建設的領導者,申報設立廣東自由貿易園區,成爲中國主導海絲之路、形成全方麵開放新格局的橋頭堡;推進建設以高鐵爲載體的廣州—新加坡經濟走廊;建設“海上驛站”,打造海上黃金通道;蔘與東盟國傢地鐵建設;利用廣交會平颱打造國傢“海上絲路國際論罎”……均彰顯着廣東的重要戰略地位。
“石灣公仔”又稱石灣藝術陶瓷,是一種漢族傳統陶瓷工藝品,其産生可追遡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數百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石灣公仔”以獨特的砂質陶土爲製作原料,作品具有典雅樸拙、渾厚凝重、剛健豪放、生動傳神、釉色豐富、題材廣泛、手法多樣等特色和藝術風格。
以“石灣公仔”爲代錶的石灣陶藝品,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早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歷經韆百年的傳承和鎚鍊,石灣陶藝形成瞭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和贊賞。
肇慶以“國硯名都,山水肇慶”品牌而著名。端硯乃中國“文房四寶”中之珍品。端硯自初唐問世以來,就爲文人雅士所重視,當他們用上端硯、愛上端硯時,都想在端硯上以銘誌抒懷。對端硯的石質、石品花紋、鵰刻和形製加以評論,或謳歌贊美,或借題髮揮、論硯言誌。總之,端硯鐫銘自唐宋開始,至明清已成風氣,十分盛行。
端硯的髮展史就是中國文化血脈鉤沉的歷史。傳承中國韆年文化精神的端硯也見證瞭中國文化的髮展史,成爲瞭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神韻的載體。
而提起廣東的喫食,不能不説廣東的“清遠鷄”。清遠麻鷄俗稱“清遠鷄”,被列入《中國傢禽品種誌》27箇優質品種之一,因母鷄背羽麵點綴着無數芝麻樣斑點而得名。因地域、飼養方法(完全放養在竹林中喝露水喫小蟲的)等原因顯得肉嫩、細滑而自古有名;素以皮色金黃、肉質嫩滑、皮爽、骨軟、肉鮮紅味美、風味獨特而馳名省港澳市場。深受廣大食傢喜愛。1972年美國尼剋鬆總統訪華,週恩來總理遍選國內名鷄招待尼剋鬆,最終選中“清遠鷄”。中日邦交的使者田中角榮首相訪華也慕名指定品嚐“清遠鷄”。這些地理標誌産品在新時期彰顯齣髮展的勃勃活力。
福建:文化支點
福建省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東方起點,也是海上絲路的文化支點。這條源遠流長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國傢戰略的引領下,正煥髮齣新的生機。根據2015年3月,經國務院授權髮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福建被定位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生態環境優美,人文底蘊深厚,擁有一批聞名海內外的旅遊品牌,福建也將成爲藍色絲路上的一張靚麗名片。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直到現在依然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茶文化糅閤瞭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福建的福鼎白茶一直是我國茶葉大傢族中的“名門望族”,早在清朝時期,就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區,在國外知名度很高,素有 “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的美稱。有人把白茶比作茶中仙子,因爲她的清雅之風能爲人洗去世俗的塵埃;有人把白茶説成茶中奇葩,因爲她是雲遮霧鎖的太姥山孕育齣的最奇瑞的茶品。白茶的名氣似乎不及緑茶,但其滋味香氣卻能讓人傾心難忘,她有魅力,有內涵,還有那美麗動人的故事。自2006年開始,福鼎市委、市政府就已經因勢利導,把國外暢銷的白茶作爲全市茶類結構調整的重要工作來抓,提齣共鑄“福鼎白茶”公共特色品牌,全麵實施“生態茶、放心茶、健康茶”工程的戰略。2016年,福鼎白茶的品牌價值達到33.8億元,名列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第四位,這是福鼎白茶連續七年在全國茶葉類品牌價值評估中進入“十強”。
民以食爲天,福建除瞭盛名的茶文化,還有悠久的飲食文化。體黃脣紅、肉質鮮美的大黃魚素有“國魚”之美譽,而寧德素有“大黃魚之鄉”的美稱,是我國大黃魚産業的髮源地與最大規模的養殖基地,大黃魚年産量10萬噸,佔全國總産量的70%以上;年齣口1.8萬噸,約佔全國齣口量的80%,創滙約1億美元。以大黃魚爲主打品牌的水産業成爲閩東地區的産業支柱,併引領寧德漁業産業走曏規範與興盛。
距離寧德不遠的古田縣是“中國食用菌之都”、“銀耳之鄉”,銀耳人工栽培歷史悠久,以盛産銀耳和銀耳栽培技術先進而聲名遠播,成爲全中國學習的榜樣。所産的銀耳朵型圓整、色澤鮮豔、口感滑嫩、營養豐富。古田銀耳,自然金黃,聞起來有淡淡的天然清香。朵型比普通銀耳大,花朵密實,更好的保留瞭膠質,蘊含的膠原蛋白也更加豐富。泡髮後,口感更糯、更粘、更細膩,有“民間燕窩”的美譽。目前,“古田銀耳”年産量達30萬噸以上,佔全國總産量的95%,佔世界總産量的90%。
“雲霄枇杷”有“報春第一果”之稱,詩人丁儒就曾寫下膾炙人口的詩句:“錦苑來丹荔,清波齣素鱗。巴蕉金剖潤,龍眼玉生津。蜜取花間露,柑藏樹上珍。”寫的就是漳州雲霄的山肥水美、花果飄香。雲霄枇杷作爲果中珍品,時令貢品,以其風味和品質俱佳,美名譽於當時,始稱“雲霄枇杷”。2001年雲霄縣被國傢林業局正式命名爲“中國枇杷之鄉”。2005年,“雲霄枇杷”註冊爲地理標誌集體商標。
海南:橋頭堡和服務基地
圍繞南海資源開髮服務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的兩大定位,充分髮揮海洋大省、著名僑鄉的優勢,海南省將自身打造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和服務基地,不斷壯大海洋經濟規模,推進海洋強省建設。
“請到天涯海角來,這裡四季春常在……來呀來呀 ,來呀來…… ”
這悠揚活潑充滿感召的镟律,生動豪情地宣傳瞭海南的自然美景和民俗風情,激蕩著我們的心靈,也讓我們的心思跨越瞭那道海灣……去傾訴有著許多美麗傳説和歷史故事的海島的昨天和今天。
説起海南,不能不讓人想起“瓊中緑橙”和“三亞芒果”。瓊中緑橙果實飽圓、色光碧潤、皮薄多汁、肉質柔軟、化渣率高、痠甜適度、鮮美可口的,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甚至成爲全國人民代錶大會的指定水果,穫得瞭無數榮譽。
而海南號稱“芒果之鄉”,不管哪箇城市,到瞭季節都能見到海南芒果,而這其中要數三亞芒果最爲有名。好一箇三亞芒果啊!牠是那樣甜,那樣清香,真是一樣珍品。那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使人愉悅,在人們的心裡裊裊迴镟上陞久久不能散去……
海南另一箇無法忽視的味道就是“文昌鷄”,“文昌鷄”是海南省文昌市地區最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名菜,位居海南四大名菜之首,在海南有無鷄不成宴的説法,是每一位到海南旅遊的人必嚐的美味,也是當地農民的緻富捷徑。2009年,“文昌鷄”穫得地理標誌商標註冊後,産業得到穩定髮展,産值達16.8億元,帶動就業人口1.6萬人。
古韻新風,魅力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興起以來,就是聯通東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動商業貿易繁榮髮展的黃金路線。通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力推動自貿區陞級版建設,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已成爲沿線各國人民的共衕意願。
信息來源:工商總局商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