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中美貿易摩擦引髮人們對是否用進口大片予以還擊的猜想。以史爲鑒,不止在電影領域的“貿易保護主義”,在二戰後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中曾被所有國傢集體反省。在自由貿易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入駐他國市場又保護對自身市場的控製權,各國爲爭奪利益開始瞭之後幾十年的拉鋸戰。在數十年的博弈中,電影最終打破國界,完成瞭自由貿易之旅,或許正是送給2018-04-11 貿易摩擦瀰足珍貴的歷史“記憶”。
齣髮 門戶開放
1918年,一場世界大戰落幕,一項法律通過,兩箇事件的髮生將美國電影業推曏瞭世界之巔。
在20世紀的最初十年,作爲公認的電影誕生地,法國是電影行業當之無愧的霸主。1896年,法國人查爾·百代兄弟成立瞭百代電影公司,最早把電影産業工業化,建立瞭製片、髮行、放映的垂直整閤模式。隨後百代的目標就指曏瞭全球市場,幾年內搭建起瞭全球的髮行放映網絡。到1908年,百代全球的營業額達數韆萬法郎,每週都能曏市場供應一部新的長片,賣給美國影院的片量是美國本土電影公司總和的一倍。
然而,1914年一戰爆髮,格局重寫。在經歷巨大的戰爭消耗後,歐洲巨人們元氣大傷,電影業更是一蹶不振。遠離戰場的美國,則在戰爭中積纍瞭大量財富,一躍成爲頭號經濟強國。舊秩序的崩塌爲貿易自由化提供更多可能,美國政府也適時轉變瞭孤立主義政策,在巴黎和會上兜售包括自由貿易、門戶開放在內的“十四點原則”。
此時,好萊塢的電影産業已經初具規模,主要的國外市場也設有辦事處。隨著戰爭爆髮,歐洲電影工業陷入停頓,市場齣現空白,美國電影則乘勢而入,一舉成爲市場霸主。資料顯示,到瞭1918年,英國放映的影片中至少80%來自好萊塢。在西歐、拉美市場,美國電影的霸主地位基本建立。
衕一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韋伯-帕爾默法案爲美國電影公司聯閤擴張掃清瞭國內障礙。這項法律允許齣口商免予遵守反託拉斯法,這意味著此前受到聯邦反壟斷調查的大型企業集糰可以“自由營業”。
這些被豁免的公司就包括聚在好萊塢的派拉矇、米高梅、福剋斯、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等電影巨頭。1922年,上述公司成立美國電影製片人和髮行人協會(以下簡稱“MPPDA”,後更名爲美國電影協會)。這一組織在成立之初就代錶瞭超過70%的美國電影公司,併多次擴充。在MPPDA的統籌下,原本各自爲戰的電影公司結成利益共衕體,通過與美國政府的閤作,在日後美國電影對外輸齣的談判中扮演瞭重要角色。
突破 配額之爭
一戰後至上世紀20年代,好萊塢産品已經在全球市場中佔據瞭45%的份額,在法國,好萊塢傾銷的長片數量達到幾百部,而法國本土電影的年産量隻有幾十部。隨著經濟逐漸複蘇,歐洲開始髮起反擊。
1927年,英國頒佈瞭電影法,要求電影院上映國産片的比例在十年之內要提高到20%。一年之後,法國政府衕樣祭齣“配額製”作爲殺器,規定髮行公司每髮行7部外國片,就必鬚衕時髮行1部國産片,之後,又將7部縮減爲3部。奧地利等國也紛紛齣颱配額和貿易限製措施。
據MPPDA披露的歷史文件顯示,這一時期,貿易壁壘成爲記録文件中的關鍵詞。當時的資本主義髮展進入壟斷階段,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爲壟斷國內市場,爭奪世界市場,紛紛推行貿易保護政策,電影行業也不例外。結果適得其反,全球經濟陷入瞭長期的大蕭條。
盡管經濟不景氣,但隨著壟斷資本的註入以及20世紀30年代歌舞、警匪、恐怖等類型片的齣現,好萊塢電影數量依舊高産,國際電影市場的收入已經佔到美國電影總利潤的1/3-1/2。在隨之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電影工業確立瞭全方位的領先優勢。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興的法國亟鬚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而美國人在談判時提齣的條件就包括“取消針對外國電影的進口數量配額”。高盧雄鷄被迫低頭,決定用更加靈活和鬆弛的銀幕時間配額取而代之,卽電影院每箇季度闢齣4箇星期專放法國片,此外不再設限。進口配額解禁導緻美國電影迅速曏潮水一樣淹沒瞭法國市場。
盡管此後法國政府將銀幕配額時間提陞,但由於法國電影産業在二戰後仍然比較虛弱,沒有足夠的産量和質量填滿那些專門提供給牠們的時段。衕時,好萊塢鑽瞭法律漏洞,牠們在法國開設子公司,由子公司髮行的電影理所當然被當成瞭法國片。
衕樣的策略被用在瞭韓國市場。1966年1月,派拉矇、環球、米高梅等美國電影聯閤設立瞭配給(髮行)專門公司,在韓國財務部註冊法人機構,正式踏入瞭韓國電影市場,允許牠們直接支配髮行和放映,結果使得韓國電影業麵臨崩潰。
鏖戰 文化例外
二戰之後,世界各國開始反省大蕭條期間的“貿易保護主義”,試圖通過談判協商,建立一箇多邊貿易體製,以消除貿易壁壘,保障全球自由貿易。1947年,在初步協商階段,歐洲國傢率先提齣瞭電影貿易的特殊性規定,以法國爲首的歐洲國傢主張電影併非産品,而是服務。
早在上世紀20年代,歐洲麵對來勢洶洶的好萊塢大片就提齣瞭“不僅是電影的危機,也是文明的危機”。由於電影本身具備文化傳播功能,以歐洲國傢爲代錶的部分起草者主張將牠作爲“文化例外”區彆對待,一切自由貿易協定都不應當以“損失國傢和民族文化獨立”爲代價。這一訴求一旦確認,歐洲各國就有瞭設立電影配額以保護本國電影産業的製度性依據。
顯然,美國對此強烈反對。美方認爲卽使屬於服務貿易,也應當受到服務貿易自由化規則的調整,歐洲國傢的限製實際上是設置瞭貿易壁壘。
經過激烈的談判,美國方麵最終做齣瞭讓步。牠們樂觀地認爲基於好萊塢電影廣受歡迎所産生的強大經濟利益,配額限製的規定併不會影響在他國院線的放映量。自此,美國的讓步使得電影産品作爲一種“文化例外”在貿易協定中得到確認。
後來隨著全球電影市場規模的增長,美國癒髮感到電影配額製已經成爲電影齣口貿易上的枷鎖,嚴重影響到瞭美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能力。於是,1986年,在世貿組織第八輪多邊貿易談判中,電影在國際貿易中是否應當享有特殊地位的議題被重新提及,美國希望將電影的髮行和展映再次納入到普通視聽服務類彆,從而解除相關限製。
讓美國意想不到的是,歐洲的抵觸更爲堅決。直至最後,因爲矛盾難以調和,談判仍未達成一緻。
平衡 競爭共存
盡管如此,“文化例外”依然沒有抵擋住美國電影的攻勢。隨著經濟高速髮展和娛樂需求的增多,美國電影産業進入黃金時代,到瞭上世紀90年代,雖然好萊塢影片佔全球電影數量不到1/10,但卻佔到瞭全球票房的70%。
1993年,韓國本土電影隻能佔到市場上16% 的份額,這是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於是政府決定更加嚴格地執行銀幕時間配額。1995年12月,韓國政府實施瞭以振興爲目標的《電影振興法》,維持瞭此前的國産影片146天的上映天數,幾年後,本土電影開始佔到市場的60%以上。但是迫於美國壓力,2006年,146天再次縮減到73天。
在好萊塢的強大攻勢下,各國也意識到僅憑配額限製無法抵擋美國文化的滲透,轉而通過建立龐大複雜的電影製作扶持體繫,以提陞本土影片的品質。
在法國,主要的扶持政策是由法國電影中心(CNC)完成。CNC直屬於法國文化部, 下設的各種基金、補貼和預付金多達16種,其中包括計劃扶助金、劇本創作補貼、紀録片扶助金、處女作扶助金、短片扶助金等等,通過扶助金管理,CNC蔘與到法國電影的製作、髮行、宣傳、放映、保存和獎勵等各箇環節,以保證管理本土影片的質量産量。
而韓國在通過配額製保護本土影片初穫成效的衕時,也開始採取繫列措施扶持電影産業。2000年開始,韓國文化産業預祘逐年增加,設置電影振興基金、青年導演扶持基金等。衕時政府鼓勵三星、現代等財糰投資影視業,幫助電影産業理順運營模式。2005年起,韓國電影不僅抵禦瞭好萊塢的電影霸權,其國際市場銷售額也直線上陞。
在百年來的貿易交鋒中,美國電影的對外輸齣旣依賴於本國産業的強大實力,也在於外部自由貿易環境的逐步確立。在應對美國電影産業輸齣的策略上,貿易保護主義一度抬頭。但貿易自由是現實所需,也是歷史之勢,電影貿易的髮展歷程證明,築牆無濟於事,硬實力纔是王道。(陶鳳)
信息來源網絡;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併不代錶本網贊衕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牠問題請與本網聯繫。更多商標註冊,商標查詢,專利查詢,專利申請,版權登記相關信息及行業新聞,請搜索零六柒零,零六柒零爲您解決知識産權問題!如果您需要幫助,請聯繫客服電話0371-61875283及在線QQ 602015864,我們會爲您提供耐心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