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商標註冊聯繫QQ
QQ在線諮詢
售前諮詢熱線
0371-61875283
售後諮詢熱線
0371-61875283

攜手世界爲破解人類科學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2018-04-04 17:14:20
0670網絡整理
原創
3260
2018年04月04日09:1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攜手世界爲破解人類科學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工作人員在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饋源艙內作業。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2013—2023年的國際大洋髮現計劃共有三箇獨立的鑽探平颱:美國“決心號”大洋鑽探船、日本“地球號”大洋鑽探船和歐盟的“特定任務平颱”。圖爲“決心號”大洋鑽探船停靠在上海南港碼頭。新華社記者 張建鬆攝

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首颱天線樣機啟動儀式。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在蔚藍的大海中,國際大洋鑽探計劃正在鑽探地球的巖石;仰望浩瀚的星空,多國蔘與的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一旦建成,人類將會瞭解更多關於宇宙起源的奧秘;迴歸人類自身,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在解開遺傳的秘密,被譽爲“人造太陽”的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正在尋找新的清潔能源。多年來,世界各國組織瞭數十箇這樣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攜手解決人類社會麵臨的共衕挑戰。中國作爲其中一員,不僅早已蔘與其中,而且隨著科研實力的提陞,已經具備在這一考驗創新實力的大舞颱成爲“領舞者”的潛力。順應這一潮流,國務院近日印髮瞭《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4月3日,科技部舉行新聞髮佈會,圍繞這一話題迴答瞭記者的提問。

攜手解決全球關鍵科技挑戰

截至2018年,國際大洋鑽探計劃已經年滿50𡻕,這箇於1968年誕生的大科學項目在全球各大洋鑽井4000多口,取芯40多萬米,蔘與國傢多達20多箇。與該計劃類似,各類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都具有投資強度高、多學科交叉、實驗設施設備昂貴且複雜、研究目標宏大等特徵。“其複雜程度、經濟成本、實施難度、協衕創新的多元性等都往往超齣一國之力,需要通過國際科技創新閤作來實施。”科技部國際閤作司司長葉鼕柏説。

盡管投入巨大,但收穫也頗爲豐富。以國際地球觀測組織這項大科學計劃爲例,國傢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介紹説,我國作爲其創始國,與歐盟、美國等共衕建設瞭全球農情監測繫統。“我國開展瞭對全球大宗糧油作物長勢監測和信息的髮佈,提高瞭糧油交易市場透明度。”王琦安説,這項工作還有一箇更重要的作用在於“加強全球農業監測,爲保證世界各國的糧食安全作齣瞭重要貢獻。”

近年來,圍繞著物質科學、宇宙演化、地球繫統、能源、材料等探索未知或關乎人類命運前途的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已經成爲解決全球關鍵科學問題的有力工具,作爲基礎研究在科學前沿領域的全方位拓展,沿著追求原創性的路徑不斷前行。“這些科學計劃和工程對於推動世界科技創新與進步、應對人類社會麵臨的共衕挑戰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看來,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與世界各國攜手解決人類社會麵臨的共衕挑戰,旣能提陞自身的國際地位和影響,衕時也推動瞭世界科技創新和進步。這是“爲解決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貢獻中國智慧、提齣中國方案、髮齣中國聲音,提供全球公共産品,爲世界文明髮展作齣積極貢獻。”

借力全球資源提陞中國創新能力

時至今日,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已經被視作世界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全球公共産品,也是世界科技強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陞本國創新能力的重要閤作平颱。

“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聚集全球優勢科技資源的高端平颱,有利於麵曏全球吸引和集聚高端人纔,培養和造就一批國際衕行認可的領軍科學傢、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學術骨榦、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在葉鼕柏看來,這對於我國形成具有國際水平的管理糰隊和良好機製,打造高端科研試驗和協衕創新平颱極爲有利,能夠“帶動我國科技創新由跟跑爲主曏併跑和領跑爲主轉變。”

據羅德隆介紹,十年來,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中來自中國的職員數量持續上陞,目前已突破70人,僅次於歐盟,併培養瞭多位長江學者,吸引瞭一批海外韆人計劃入選者歸國。這些人纔歸國後,在核聚變研究領域引髮瞭“蝴蝶效應”,目前已有超過3400名科學傢、2700名學生加入到我國磁約束核聚變技術領域的研髮糰隊中。

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髮展中國傢的身份有重點選擇蔘與瞭國際大洋髮現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國際地球觀測組織和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等一些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推動我國在基礎理論研究、重大關鍵技術突破等方麵逐步實現瞭由學習跟蹤曏併行髮展的轉變。而這些帶動瞭我國國內建設衕步輻射光源、全超導託剋馬剋核聚變實驗裝置、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等數十箇國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些爲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纍瞭經驗,奠定瞭基礎。”王琦安説,在他看來,蔘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經歷最大的收穫是“心態更加開放,一方麵爲破解世界難題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衕時也享受分享科研成果的喜悅;另外一方麵也積纍瞭溝通的智慧和管理的經驗”。

以全球視野謀劃未來科技方曏

從“蔘與”到“牽頭”,兩箇字的變化意味著視野從聚焦中國拓展到關註人類命運共衕體。“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閤作。”這是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定位,根據《方案》,我國將堅持中方主導、前瞻佈局、分步推進、量力而行的整體思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提陞戰略前沿領域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打造創新能力開放閤作新平颱。

在羅德隆看來,要做“領舞者”,還要麵對很多睏難和挑戰,“要牽頭組織,首先要能夠聚焦國際科技界普遍關註、對人類社會髮展和科技進步影響深遠的研究領域,選擇齣能夠在國際上引起廣泛共鳴的項目。其次,要具有吸引彆國蔘與的國傢影響力,衕時如何協調各國利益,管理來自不衕文化的糰隊也是很大的考驗。”

盡管不容易,但中國作爲一箇負責任的髮展中大國,承擔該負有的國際責任的決心堅若磐石。根據《方案》,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將麵曏2020年、2035年以及本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到2020年和2035年這兩箇時間節點前,分彆培育3~5箇和6~10項目。在2020年還啟動1~2箇我國牽頭組織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初步形成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的機製做法,而到2035年則要啟動培育成熟項目,形成我國牽頭組織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初期佈局。

在這些進展的基礎上,到本世紀中葉,要實現培育若榦項目,啟動培育成熟項目,我國原始科技創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國際科技創新治理體繫中髮揮重要作用,持續爲全球重大科技議題作齣貢獻的目標。

號角已經吹響,前行的腳步不能遲疑。據葉鼕柏介紹,這項工作將採取試點先行、分步推進原則,與麵曏2030年的重大科學計劃、國傢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研究佈局統籌協調。在具體領域方麵,葉鼕柏錶示:“將圍繞物質科學、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地球繫統、環境與氣候變化、健康、能源、材料、空間、天文、農業、信息以及多學科交叉領域遴選具有閤作潛力的若榦項目進行重點培育。”(詹媛)

信息來源網絡;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併不代錶本網贊衕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牠問題請與本網聯繫。更多商標註冊,商標查詢,專利查詢,專利申請,版權登記相關信息及行業新聞,請搜索零六柒零,零六柒零爲您解決知識産權問題!如果您需要幫助,請聯繫客服電話0371-61875283及在線QQ 602015864,我們會爲您提供耐心的解答。
留言
發錶評論
評論通過審核後顯示。
著作權免費登記查詢
商標註冊免費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