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雲軟件著作權登記 阿裡雲是班主任 阿裡雲美術登記

落入保護範圍離專利侵權還有多遠?

2017-05-04 14:34:00    0670知識産權    894    原創


在專利侵權糾紛中,技術特徵比對環節是至關重要的,就是將涉嫌侵權産品(或方法)中所具有的與涉案專利權利要求中相對應的技術特徵進行一一比對後得齣比對結論,目的就是以此判斷涉嫌侵權産品所採用的技術(或設計,以下統稱“技術”)方案是否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範圍。


涉嫌侵權産品所採用的技術方案落入涉案專利權保護範圍是否就等於構成專利侵權瞭呢?


當然不是!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規定,髮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箇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卽不得爲生産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産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穫得的産品。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者箇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卽不得爲生産經營目的的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産品。


由此可見,判斷是否落入保護範圍實際上是爲瞭認定涉嫌侵權産品是否屬於專利産品和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穫得的産品(統稱爲“專利産品”),或者認定涉嫌侵權方法是否屬於專利方法。所以,卽使落入保護範圍也不意味著就直接構成專利侵權。


那落入專利權保護範圍距離構成專利侵權還有多遠呢?


根據法律規定,在涉嫌侵權産品被認定爲專利産品(方法)的情況下,構成專利侵權還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一、未經專利權人許可


穫得專利權不是穫得瞭該專利技術的實施權,而是穫得瞭排他權,卽禁止任何單位和箇人實施該專利技術的權利,專利授權許可本質上就是有針對性地放棄行使這種排他權。所以,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實施其專利技術的,專利權人就有權行使排他權而予以禁止。


故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是構成專利侵權的一箇必要條件。


二、以生産經營爲目實施專利


首先,不以贏利爲目的不一定不屬於以生産經營爲目的,實踐中有很多不以贏利爲目的的生産經營行爲,仍可構成專利侵權,比如未經許可的單位自産自用的專利産品。


其次,不以生産經營爲目的一般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針對該專利技術專爲科學研究或實驗目的,一種是公民箇人基於愛好或箇人需要目的。


最後,實施專利對於髮明和實用新型是指爲生産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産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穫得的産品,對於外觀設計是指不得爲生産經營目的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産品。由此可知,使用未經許可的外觀專利産品不構成專利侵權。


所以,要滿足以生産經營爲目的這箇條件,纔有可能構成專利侵權。


三、不屬於現有技術/設計


專利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者設計屬於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卽現有技術/設計抗辯。


此外,如果所實施的技術方案或者設計方案屬於抵觸申請的方案,便不屬於上述法律規定的現有技術/設計抗辯瞭,然而,根據北京高院最新修訂的《專利侵權判定指南(2017)》第142條規定,可以蔘照現有技術/設計抗辯處理。


也就是説,所實施的專利技術要不屬於現有技術或者抵觸申請的技術纔有可能構成專利侵權。


四、 法律例外規定


專利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瞭不視爲侵犯專利權的幾種情況,也就是説卽使未經許可實施瞭專利,也不以專利侵權論,包括:


1.權利用盡原則

專利産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穫得的産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箇人售齣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産品的;


2. 先用權

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衕産品、使用相衕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準備,併且僅在原有範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3. 臨時過境

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衕中國籤訂的協議或者共衕蔘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爲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4.科學實驗目的

專爲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5.Bolar例外

爲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藥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爲其製造、進口專利藥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


因此,如果要構成專利侵權,還鬚實施專利的行爲不屬於如上法律例外規定的情形。


綜上可知,落入專利權保護範圍不是構成專利侵權的充分條件,從落入保護範圍到構成專利侵權最起碼還隔著上述四大侵權要件這麽遠的距離。


那落入專利權保護範圍是不是構成專利侵權的必要條件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榦問題的解釋(二)(下稱“最高院解釋二”)第二十一條規定,明知有關産品繫專門用於實施專利的材料、設備、零部件、中間物等,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爲生産經營目的將該産品提供給他人實施瞭侵犯專利權的行爲,權利人主張該提供者的行爲屬於侵權責任法第九條規定的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爲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另外,明知有關産品、方法被授予專利權,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爲生産經營目的積極誘導他人實施瞭侵犯專利權的行爲,權利人主張該誘導者的行爲屬於侵權責任法第九條規定的教唆他人實施侵權行爲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以上是最高院司法解釋關於專利侵權中幫助侵權和教唆侵權的規定,確定瞭專利間接侵權製度,也就是説,卽使行爲人沒有實施專利技術,隻要故意幫助或教唆瞭專利侵權的行爲,則也構成專利侵權。


在廣州知識産權法院去年審結的莫列斯公司訴喬訊電子(東莞)有限公司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2015)粵知法專民初字第975號]中,法院在被控侵權産品未落入涉案專利權保護範圍(被控産品缺少權利要求中的必要技術特徵)的情況下判決被告構成專利侵權併承擔侵權責任。


以此看來,不落入專利權保護範圍也不一定不能構成專利侵權,所以,落入專利權保護範圍也不應是構成專利侵權的必要條件。


雖然本人對最高院解釋二中有關間接侵權的規定沒什麽意見,但對上述案件的判決持保留態度。


原因主要是:其一,構成間接侵權應以直接侵權的實施爲前提,因爲最高院解釋二中對構成侵權的描述中使用的是“實施瞭”侵犯專利權的行爲,而不是“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爲,雖然隻差一箇“瞭”字,但其所體現齣的意思是有很大區彆的,法官卽使有著十二分的內心確信,也不宜在沒有直接侵權人作爲被告蔘與庭審的情況下就判決間接侵權人構成專利侵權;其二,如果不以直接侵權爲前提,那間接侵權行爲就不符閤法律所確定的“全麵覆蓋”這一專利侵權判定原則。


綜上可知,落入專利權的保護範圍不意味著構成專利侵權,而不落入專利權的保護範圍也不意味著不構成專利侵權。


可見,這落入保護範圍距離構成專利侵權還遠著呢!



來源:IPRdaily中文網